孤不温柔:爱妃发嗲让寡人如何嘤嘤嘤

本尊既不是隋粉,也不是唐粉,其实是隋唐粉,准确的讲,是开皇到贞观的粉,简称开关粉!😘

南唐认祖那些事

"南唐开国之君李昪究竟是李唐宗室中何人的后裔众说纷纭,各种史料也记载不一:《旧五代史》记为唐玄宗之子永王璘,《新五代史》记为唐宪宗之子建王恪,《蜀后主实录》又记为唐嗣薛王,《江表志》认为是唐郑王元懿,《资治通鉴》则认为是吴王恪。"建王恪词条里,我把主要的候选列出来了。现在不少人取信“建王恪”,最主要的原因是南唐后主李煜胞弟李从溥的墓志写了一笔认祖建王恪。

不过有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些主要的记载,除了《蜀后主实录》之外,其他的都是宋人作品,包括李从溥的墓志…而像什么《江南书》《江南野史》等等也都是宋或宋以后的东西。

而从南唐而来的陈彭年所写的《江南别录》则避而不谈,到底抱的我唐哪条大腿。砸缸在考异里也罗列了一大堆最后一个都不取说南唐就是冒认然而通鉴里洋洋洒洒搞了一大堆最后把章盖在我家三三头上并且精确到年…所以南唐认祖到底认的谁?这就有趣了:是开国之君认的祖为真,还是亡国皇孙墓志写的祖为准?你品,你细品!


“《中朝故事》二卷 南唐尉遲偓撰。盖奉先主李昪之命,述唐宣懿昭哀四朝舊聞,昪自稱系出太宗子吳王恪,故稱長安為中朝。上卷記君臣事迹朝廷制度,下卷則襍陳神怪,純為小說體矣。”

国学网上我又搜了一下:

“《中朝故事》二卷,南唐尉迟偓撰。偓履贯未详。书首旧题朝议郎守给事中修国史骁骑赐紫金鱼袋臣尉迟偓奉旨纂进,盖李氏有国时偓为史官,承命所作。李昪自以为出太宗之後,承唐统绪,故称长安为中朝也。其书皆记唐宣、懿、昭、哀四朝旧闻。上卷多君臣事迹及朝廷制度,下卷则杂录神异怪幻之事。”

提及“太宗”之后,此为亮点,倒是跟砸缸的通鉴对上了。而我,从来是取信认祖是认的三三而非建王的(你们爱信不信随意),理由如下:

一,建王小透明,吴王恪一家在唐则出名多了,认祖都是要抱大腿的,哪有找小透明的。渊哥家认祖宗抱大腿,不是陇西里就是赵郡李,最后干脆抱老子的粗腿去了。

二,宪宗能跟李二比吗?昭穆制度下,李二在唐是永不毁庙的,宪宗出了五服就小黑屋里伺候了。其实从武姐夫开始,出了五服都得蹲小黑屋,永不毁庙的只有渊哥李二。

三,墓志这东西,都是别人写志主的盖棺定论,当真反映志主的生平吗?话说李密还有李贤分别出了两块墓志,我们大可以细品同一个人的不同墓志字里行间的区别,尤其是有正治大背景的前提下。写于宋时李从溥的墓志不能说明李昇的态度,更多的怕是反映宋要定义的那个“认祖”。

四,三三家名声清誉,史书好评,血统纯粹,背景清晰,子孙繁茂,源远流长。认祖本身就是为了给自己贴金,自然金要多多益善。建王恪那就模糊单薄太多了,而且他在两唐书里,是明确无嗣国除的。

五,李昇和李从溥,谁对南唐政权来讲,比较重要?谁的态度,更加反应彼时真实的正治诉求?认祖是认在建国之时还是认在亡国之际?通鉴里其实认祖理由写的蛮清楚,李昇忌讳三三“死”的不好,南唐的官员说李祎宗室名将,李岘宗室贤相…这话讲的,感觉在挑锦鲤啊,选三三约等于文武双全好兆头可保南唐一亩三分地不败家没准将来可图隔壁村?你说这南唐曾经的痴心妄想,大宋能装作没看见?北边的大辽镇可是见过盛唐市曾经长啥样的老寿星哎呦喂!


那肯定有人问,如果李昇认的是吴王恪,为啥李从溥的墓志要写建王恪?

其实这就是宋的官方态度了(某些人的墓志是朝廷的态度,这个都理解吧?)…试问,赵大赵二对李煜啥态度?“李二之后”,这个杀伤力…卧榻之旁岂容他人安睡?毕竟我唐有天下二百八十九年,高祖太宗之法那是最吼的(唐人就是这么嚷嚷的),李二他老人家隔着时光的垂帘,散发出让人怀念的“真香”…这种历史舆论杀伤力,大宋hold不住啊,五代一个唐,十国一个唐,哪哪都有唐!

李煜死的一言难尽,他弟弟的墓志自然也是会被赵二关照的…“唐太宗直系之后”是绝对不能有的,可是人家毕竟过去36年正儿八经装模作样哭过一个叫“李恪”的唐朝宗室,那就,还好还好,宪宗有个儿子也叫李恪,虽然是改名,那就这个吧,什么没儿子国除?无所谓小事情(欧阳这也是春秋笔法吧,我看也是不开务虚会不重视逻辑自洽的)…李煜守国十余年,不英明神武,但也不一无是处,这一点,赵大赵二应该是懂的,否则,李煜不会死的一言难尽…

我顺手再播个八卦,太平兴国三年李煜死后,追赠太师,吴王,葬洛阳北邙山…赵二,你这算让李煜“认祖归宗”于李唐?我知道李煜在南唐封过吴王,蓝而赵二你这葬洛阳北邙山就有点真欺负人了,人家爹妈都在江宁好不… ​


评论(4)

热度(110)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